在黑暗中铸刃:Bybit 与 Bitget 的算法突围之路
2025-07-22 13:47
行业观察
2025-07-22 13:47
行业观察
2025-07-22 13:47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Bybit 与 Bitget 如何在高度竞争、波动剧烈的永续合约战场中杀出重围?


撰文:danny


作为紧随 Binance 的衍生品交易所,Bybit 与 Bitget 如何在高度竞争、波动剧烈的永续合约战场中杀出重围?


Bybit 选择了极致资本效率的架构路线,力求构建一套服务机构级策略的「金融引擎」;而 Bitget 则拥抱高波动性敏感性,借助更开放、透明且响应迅速的机制,争夺主观交易者与套利量化团队的心智。


看似相近的顶层算法,竟能演化出完全不同的 K 线行为——真正的差异,藏在每一处细节中。


在 Binance 这一行业主导者的「算法秩序」之下,Bybit 与 Bitget 并未一味模仿,而是在资金费率、标记价格、强平流程等结构性制度灰区中,以各自独特的交易哲学和金融机制,摸索出不同的生存路径与策略空间。


一、指数价格算法:谁的价格更「真实」?


Bybit 与 Bitget 均遵循行业最佳实践,采用多家主流现货交易所的报价,通过交易量加权平均法(VWAP)来计算指数价格,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反映资产广泛市场价值的公允价格,从而有效抵御因单一交易所流动性不足或被恶意操控而产生的价格异常。


Bybit 机制


Bybit 从多家主流交易所获取现货价格,并按交易量加权计算指数。然而,其具体数据来源并未完全公开,平台也保留在极端市场行情下无需预先通知即可调整数据源及其权重的权利。这种机制在提供运营灵活性的同时,也对交易者构成一定的「信息黑箱」。


Bitget 机制


Bitget 同样采用 VWAP 方式,但其显著优势在于完全公开所有指数成分交易所(如 Binance、Coinbase、OKX 等),为交易者尤其是量化团队提供了高透明度的数据来源,方便模型验证与风险评估。


核心区别


  • 透明度:

Bitget 提供全量的数据来源公开,降低「黑盒」风险,交易者更易进行建模和回测;

Bybit 则在保持平台灵活性的同时牺牲了一定透明度,带来「信任成本」。


  • 异常数据处理机制:

Bitget 对数据源的异常处理更为严格,只有当某数据源价格回归至中位数 ±2% 区间内,才可重新纳入指数计算;

相比之下,Bybit 设置的容忍度为 ±5%,更为宽松。


  • 价格平滑机制(Bitget 特有):

当指数成分调整可能导致价格跳动超过 0.1% 时,Bitget 启动「平滑过渡机制」,逐步替换成分,以避免因技术性更换引发的价格突跳,从而降低非市场因素引起的强平风险。(但是在山寨币剧烈波动时反而是个问题)



二、标记价格算法:如何抵抗市场操纵?


Bybit 与 Bitget 均采用行业内广泛认可的「三价中值法(Median-of-Three)」来计算合约标记价格。该方法通过取三个独立价格来源的中位数,有效抵御单一数据源失真,从根本上降低了「拉盘 / 砸盘触发强平」的操纵行为风险。


Bybit 机制


Bybit 选取三个价格:

  • 价格 1 和 价格 2:基于指数价格、资金费率与短期基差等推导;
  • 价格 3:平台内的最新成交价。


系统以三者的中位数为标记价格,有效过滤极端价格波动。


Bitget 机制


与 Bybit 相同,Bitget 也采用三价中位法,并引入结构基本一致的三项价格,虽然命名与排列方式略有不同,但本质逻辑一致。


实质差异不在算法,而在底层数据质量


尽管两者在公式结构上高度一致,但最终标记价格表现的关键,并非顶层算法设计本身,而是输入参数的生成方式,尤其包括:指数价格来源是否透明、资金费率的计算频率与逻辑和基础数据更新机制是否滞后。


这些底层因素,才是决定平台是否「容易被操控」或「强平合理性」是否稳健的核心。


多说一句:跟随交易所的标记价格偏离的「幽灵盈亏」(Phantom P&L)现象


在剧烈行情下,尤其是小市值 altcoin,交易者经常遇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


刚刚市价开仓,系统立刻显示「未实现亏损」或「接近爆仓」。


这并非系统漏洞,而是双价格体系结构性特征所致:

  • 开仓价格以最新成交价计入;
  • 未实现盈亏则根据标记价格计算。


如果开仓时标记价格低于最新成交价,则多头仓位瞬间显示亏损;


反之亦然,空头开仓也可能立刻进入「虚假盈利」状态。


这类「幽灵盈亏」在行情剧烈波动、交易所订单簿较浅、指数与现货存在短期偏离时尤为明显,令不熟悉机制的新手交易者误以为系统存在「恶意爆仓」。


三、资金费率算法:静态稳定 vs 动态反馈


资金费率是锚定永续合约价格与现货价格的核心机制。尽管 Bybit 与 Bitget 采用了相同的顶层资金费率计算公式,但其中一个关键参数的定义却截然不同,这揭示了它们在市场调节机制上的根本性哲学差异。


Bybit 机制:


Bybit 采用标准的「溢价指数 + 利率」公式。其中,用于衡量市场深度的关键参数「冲击保证金数额」(IMN),是为每个合约静态配置的一个固定 USDT 值。这一数值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保持不变。


Bitget 机制:


Bitget 采用与 Bybit 相同的顶层公式,但冲击保证金额(IMN)的计算方式与 Bybit 完全不同。



核心区别:


冲击保证金数额(IMN)的计算方式,是两者在资金费率机制上的根本性差异。Bitget 的 IMN 为动态计算,其公式直接与合约的风险参数——最低维持保证金率(MMR)挂钩。这意味着,风险越高的币种,其 IMN 越小,资金费率对短期订单簿失衡的敏感性就越高。


  • Bybit:采用静态 IMN 设定,为所有合约提供统一且可预测的市场深度衡量标准。无论市场波动性如何变化,用于溢价指数计算的订单簿深度始终保持一致。这种设计的最大优势是模型可复现性与行为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主流币种中,Bybit 的资金费率表现相对平滑、易于建模,整体可视为一种「稳定但迟钝」的架构。
  • Bitget:采用动态 IMN 机制,将市场风险显性地纳入资金费率计算逻辑中。其 IMN 值直接与合约的最低维持保证金率(MMR)挂钩。按照其公式,风险越高、波动越大的资产,通常会设定更高的 MMR,而更高的 MMR 将反向映射为更小的 IMN。


例如,主流币的 MMR 通常为 0.5%,而高波动性的山寨币 MMR 则可能达到 2%。这意味着在 Bitget 上,风险越高的资产 IMN 值越小,溢价指数的计算将基于更浅层的订单簿数据,从而对短期流动性失衡更为敏感。


因此,在高风险山寨币交易中,Bitget 的资金费率对订单簿顶层的微小失衡(如短时买盘或卖盘压力)表现出极高的灵敏度。这种「敏感但更具响应性」的设计,使得 Bitget 在高波动性合约上的资金费率波动更为剧烈。


这也形成了一个强大、自适应的风险调节反馈机制:


当某个山寨币市场情绪出现单边倾斜(如多头或空头占优),Bitget 的资金费率会比 Bybit 更快速、更剧烈地飙升或下跌。这种剧烈变化将迅速创造出强大的套利激励,引导反向交易者入场,从而更有效地将合约价格拉回指数价格水平。


四、强制平仓机制:黑盒智能 vs 白盒赋能


Bybit 与 Bitget 在强平的底层模型上大体相似,均采用「系统吸收式清算模型」(Systemic Absorption Liquidation Model),即当用户仓位触发强平条件后,由交易所的「清算引擎」接管并处理。但在执行流程、用户控制权、以及关联风险管理工具方面,两者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控哲学。



这类清算机制的基本逻辑如下:


当触发强平价格后,用户的头寸将被系统接管,并以「破产价格」进行内部结算(即清算价格)。这意味着用户的最大亏损在理论上被锁定,无需承担后续滑点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破产价格通常劣于强平价格:系统总是以强平价格触发清算,但执行价格却是破产价格。举个例子,若强平价格为 1000,而破产价格为 980,那么仓位一旦强平,就会以 980 的价格进行结算。


重点提示: 由于强平按照破产价,开仓时应务必设置合理的止损点来避免。


清算引擎将持有该被「内部化」的仓位,并承担必须在市场中将其真实平掉的义务。如果清算成交价劣于破产价,差额将由保险基金补足;若成交优于破产价,盈余部分将注入保险基金。


Bybit 机制:


Bybit 的统一交易账户系统(UTA),尤其是在投资组合保证金(Portfolio Margin)模式下,展现出极高的复杂性与技术先进性。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评估整个账户内的多资产净风险敞口,例如识别现货 BTC 多头与永续空头之间的对冲结构,从而降低保证金要求并释放可用资金。这种设计大幅提升了资金利用效率,特别契合使用多头寸、多策略的交易者对资本效率的高要求。


但这种复杂性也意味着:一旦账户接近强平边缘,系统将基于其内部算法模型执行「最优解」处理策略。Bybit 的这种系统逻辑体现出一种「家长式」的风险管理理念。


Bitget 机制:


Bitget 的强平机制以「可预测、可控」为核心原则。系统同样以账户的最低维持保证金率(MMR)达到 100% 作为强平触发标准。但其强平流程具备清晰的执行步骤,例如:先取消所有委托单、再进行部分减仓、最后全面平仓,用户可以清晰预知每一个操作环节。


无论是逐仓还是全仓模式,Bitget 都明确规定:当 MMR 达到 100%,即触发强平。同时,平台提供一整套固定顺序的处理流程,交易者可据此建立明确的风险预期与风控模型。


此外,Bitget 还提供名为「MMR 止损」的工具,允许用户预设风险阈值(如 75%、80%),在强平发生前自动减仓或止损,从而主动管理自身风险。


核心区别:


  • 可预测性: Bitget 的强平机制是「白盒模型」,流程明确、顺序固定,易于建模与预判;而 Bybit 的 UTA 强平机制为「黑盒模型」,用户无法得知系统会优先处置哪些资产,牺牲了可预测性以换取系统层面最优解。
  • 用户掌控感: Bitget 的「MMR 止损」工具将风险控制权交还给用户,是一种「赋能式」的风险管理理念;Bybit 的清算机制则强调系统算法主导,是一种「家长式」设计。
  • 资本效率: Bybit 的 UTA,特别是投资组合保证金系统,能够识别跨资产对冲结构,从而显著降低保证金要求,资本效率高于 Bitget,适合机构与高频团队。
  • ADL 触发条件: Bitget 的自动减仓(ADL)机制更为敏感——除保险金耗尽外,若其保险基金相较于历史峰值下跌超过 30%,也会触发 ADL。而 Bybit 仅在保险基金用尽后启动 ADL。


后话:不同机制下的策略选择


Bybit 与 Bitget 的机制设计,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但各自适配于完全不同的交易者画像与策略需求。


Bybit 倾其全力,构建了一个高效、强大但相对不透明的系统,专为复杂策略与高频资本所服务;而 Bitget 则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打造一个更开放、可预测、波动敏感,且尊重用户自主决策权的「赋能型平台」。


理解这各个平台背后所蕴含的底层金融哲学与制度逻辑,是每一位交易者、套利者、机构做出最优策略选择的关键所在。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让我们始终怀揣着一颗敬畏市场之心前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行业观察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