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Crypto 赛道的竞争
2025-06-26 16:15
道说区块链
2025-06-26 16:15
道说区块链
2025-06-26 16:15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在 BASE 链上的 AI + Crypto 生态中,除了 Virtual 平台,还有一个平台近来也越来越受到参与者的关注,它就是 https://creator.bid/。


这个平台其实很早就有了,大概在去年也是 10 月份左右的时候,我在关注 Virtual 的同时也看到了这个平台。


但当时这个平台的表现很一般,我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在运作方面也比不上 Virtual,它也没有发表过像 Virtual 团队接受采访时公开表达的思路和愿景。


所以很快我的注意力就不在它身上了。


今年 4 月份,当 Virtual 发起 Genesis Launches 发射平台之后,Virtual 生态又热起来了。当时我看了看其它曾经热络过的 AI 平台(比如 Solana 和 zkSync),它们依旧没有像样的起色,这个平台的表现也平平。


直到最近,推特上似乎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它。


Creator.bid 在多个 EVM 链都有部署,但它上面支持的 AI Agents 以 BASE 居多,所以 BASE 才是它的主战场。


除了 creator.bid,还有一个生态也在小范围内非常活跃,就是 clanker.world。它也是 BASE 上的生态。


这三个生态比起来,clanker 主要依托 Farcaster,更像是个极客小圈子里的玩具、实验品,而不太像商业应用。


Creator.bid 和 Virtual 则明显更面向应用、面向大众。


Creator.bid 有一点与 Virtual 区别较大:它上面不少 AI Agents 都和 Bittensor 有关,是 Bittensor 上子网(subnet)的具体 AI Agent 应用。


网上有一些文章比较 creator.bid 和 Virtual 的优劣,强调 creator.bid 在积分机制上的透明和惩罚机制上的灵活。


但我觉得即便如此,它能起的作用也只是短期的,长期看无论是 creator.bid 还是 Virtual,它们接下来要成功的关键都是要培育出能创造价值的 AI Agents,最理想的是培育出一个能创造价值的 AI Agent 生态。


在这方面,creator.bid 似乎更依赖 Bittensor 的运作,而 Virtual 则主要靠自身发力,尤其力推自己开发的 ACP。


不管这些平台 / 生态的发展最终如何,有一点它们都是难能可贵的:能够从年初整个生态的崩塌中再度崛起并且再次吸引参与者。


它们的再度崛起不仅带动了各自项目本身的发展,更带动了整个 BASE 生态 AI + Crypto 的发展。


这让我想起曾经最先在 AI + Crypto 赛道崛起的 Solana,第一个 AI 迷因币,第一个 AI 框架...都是在 Solana 平台上诞生的。


但在年初 AI + Crypto 生态崩塌后,Solana 生态上几乎没有再见到有较大起色的项目,连第一个 AI 框架项目方的推特也因为种种原因被封了。


现在整个加密生态中 AI + Crypto 的热门应用生态仅剩的硕果只在以太坊生态,更准确地说是在 BASE。


面对这个状况,作为参与者来说不知道是该悲观还是该乐观?


说悲观是因为它和上一轮 DeFi、NFT 的发展不同,上一轮 DeFi 和 NFT 好歹在多个区块链上都有热门项目,比如以太坊、BSC、Solana,而现在仅仅在 BASE 这一条链上有热门项目。


万一 BASE 上这几个平台 / 生态全部失败,那就意味着这一轮加密生态有希望的颠覆性创新应用全部阵亡。


说乐观是因为同时在一个区块链(BASE)上,有几个各具特色的平台相互竞争、同场竞技,这对各自生态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一般来说,能够起死回生,从低谷再爬起来的项目都有更强的生命力也更有可能成功。在 AI + Crypto 赛道,目前就只有这几个平台展现出了这个生命力和可能性。


所以,以当下的发展趋势看,如果 AI + Crypto 这个赛道能够成功,恐怕最后的胜出者就是 BASE 链的生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道说区块链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